导航首页 » 值得一看 » 别了,跺脚取暖的学生时代
别了,跺脚取暖的学生时代

值得一看

浏览574次 2022-01-12

老家在河南豫东兰考。我的小学是在本村,初中是在一公里外的邻村,都是农村的学校,老师们大都是民办老师。

他们上课的时候是老师,下了课拿起锄头就是农民。老师们除了当老师还要种地,可谓“文武双全”。他们的工资并不高,可以说非常低,对学生有一份淳朴的感情,把学生看做自己的孩子。其实都是本村或邻村按辈分有的喊哥,叔,有的喊大爷的。

小学时在本村上学,小伙伴们都是结伴而行。一路上打打闹闹上学去,打打闹闹放学回,从来没有接送一说。因为上学时间并不早,放学时间也不晚,所以待在学校的时间并不长。

孩子们在家吃了饭就奔上学校,有人边走边吃,因为有的家庭并不一定做饭,就吃馍(馒头的一种,一般为长方体),馍里面挖个洞,洞里面放点盐,有时候再放点香油。如果谁在馍里面再夹点咸菜,那就是豪华套餐,在当时的地位胜过今天的肯德基双层汉堡。

小学时我们的放学路经过一个坟地,我们“开发”了一个游戏是占领“山头”,所谓“山头”就是“坟头”,特别是刚看过《少林寺》那段时间,一个小伙伴冲上坟头,几个小伙伴要把他从坟头上推下来,其实凭的就是谁的块头大,力量猛,谁就能占领。

如果那个小伙伴单脚立地站在坟头,双手合十道学着《少林寺》里面李连杰道一声:“阿弥陀佛”,就是当时最帅的Pose。

当时我在伙伴们里面是年纪较小,而且基本上是最瘦弱的一个,占领“山头”的机会不多,只能是在大家“战斗”激烈的间隙,几个伙伴在相互打斗中“同归于尽”的时候,或者小伙伴们在“山脚下”战斗的时候。在这个空隙里,我乘机“占领山头”一会,短暂的过过瘾。等“大块头”的小伙伴冲过来我抵挡不住,只能退下。

当时家长是反对这种游戏的,因为这种激烈的游戏难免有小伙伴会不小心摔倒受伤。还有的疼痛难忍,哭了起来,此时游戏就会在哭声中结束。

这些坟头下面埋得是村里某个家族的老祖宗们,小孩子们在老祖宗的头上踩来踩去。老祖宗们大概也是喜欢小孩子的,多半会原谅我们。老祖宗们虽然不会说话,但老祖宗们的直系子孙看到这种情况也会火冒三丈。

有时候下田时刚好路过看到我们在老祖宗坟头上打闹,便拿个锄头作势要打我们,我们看到便会一哄而散。大家各回各家,各找各妈。

初中在邻村,当时这个学校是新建的,校长姓潘,人长得高高大大,说起话来声音响亮。这响亮的声音有两个用途:一是震慑那些调皮捣蛋的顽童,课堂纪律并不好,有几个 “学生混子”(现称学渣)很难管理,他们被校长的响亮声音所震慑,就不敢闹出来太大动静;二是用来和附近的村民吵架,让村民们不敢太扰乱学校。

我们是第一届学生,当时学校只有三排瓦房也没有院墙,这三排房子就长在庄家地里。冬天春天被小麦,夏天秋天被玉米包围着。村里的人可以随便进出校园,校园的小伙伴们也可以从各个地方进校出校,学校是没有院墙的,当然也没有门。

教室的砖墙上留个窟窿树了几条钢筋就是窗户,用塑料薄膜糊住。有调皮的小伙伴就会把塑料薄膜撕个洞出来透点气进来。洞后来越撕越来越大,窗户上的塑料薄膜越来越少,有的只是象征性的挂了两片,表示这里曾经蒙过塑料薄膜,只留下钢筋还守护着窗户,有顽童用砖头砸窗户上的钢筋,钢筋弯了一点也没有掉下来,竟拿这钢筋也无可奈何。

没想到这钢筋还有另外用途,由于没有院墙,学校周围的农民便可以随时进来,他们也不见外,口渴了会用学校里面的压井喝水,也会拿学校里面的砖放在地头作乘凉休息时用的凳子。

有一次,一个村民把他家拉车的驴子栓到窗户上的钢筋上,学生们看到驴子也不稀奇,有人还薅了几根青草喂了它一下,老师们也没在意,这个驴子也没拿自己当 “外驴”,愉快的驴尾巴摇来摇去,驱赶着蚊虫,享受着自己的“休闲驴时光”。

问题出在最后一节课堂上,老师正在课堂上讲得起劲,驴叫了起来,叫的声音长而响亮,仿佛分享一下它愉快的心情,学生们哄堂大笑起来。这声音吵醒了后排睡觉的学生,也叫停了老师的讲课声,老师只能摇头苦笑。经此一事,后半堂课大家精神抖擞,但也没有几个人再能把注意力用到听课上。

学生们也“不见外”,趁村民不注意也会偷吃他们种的瓜果,也会偷拽村民的麦穗玉米棒下来烤着吃。如果偷的多了,也有农妇过来学校里骂两句。

早读时间大概是6:00-7:30,结束早读后要步行回家,然后在家吃过早饭后再步行去学校,上午第一节课大概是9:00左右,上午放学是12:00然后再步行回家,下午上课时间是3:00-5:30,就这样,一天下来,至少要步行六趟合计有八公里左右,妥妥的一天一万步以上,每天如此,所以那时候的小孩子尽管生活条件比较差,但身体素质都是好的。

夏天步行要顶着太阳,晒得人头皮发麻,要寻树荫处走,冬天遇见下雪,就会看不见路。

那时候冬天雪下的很大,农村的小路旁边就有排水沟,一下大雪,风一吹就分不清哪里是路那里是沟,一不小心就会掉沟里面去,鞋里裤腿里就会进满雪。当时觉得没事,甚至还觉得有些好玩,一笑了之,进教室后才觉得鞋里面湿湿的,原来雪化了,脚后跟也跟着生疼。

大家一般都是穿的布鞋,虽然是棉布鞋,湿了的棉布鞋并不保暖。所以上课前老师一般就是让同学们一起跺脚,靠跺脚保暖,大家一起跺起脚来,场景如同万马奔腾,灰尘布满了半个教室,脚好像也得到了安慰暖和了起来。脚最难过的时候是春天,到了春天天热起来,生了冻疮的脚“开化”了,又疼又痒,让人抓也不是,不抓也不是。

冬天的早上,起床时天还不亮,大家都是作伴上学。我起的较早,一般都是我起来去叫其他两个小伙伴,其中一个小伙伴住在在本村的另外一头。我沿着黑暗的胡同小心的走,既没有手电,更没有路灯。

有一次我看到一个黑乎乎东西,径直向我奔来,吓得我把心提到嗓子眼,差点叫了起来,莫非是鬼?走到近前才看到是一条大狗,这个大狗站在我前面到了我胸口。(当时我身材矮小)一点声音也没有,站在我面前抬头扬胸的看了我一会。我和它黑暗中对视了20秒,我心思转了几圈不知道该如何选择,逃跑是不行的,肯定跑不赢它,打也打不过它,手里连个木棍也没有,斜眼看到一个疑是砖头离我也有一米开外,来不及去拿。当时虽是冬天,13岁的少年汗都要出来了,这条大狗围着我转了一圈,然后一声不哼的又走了。

我平复一下心情快步走到小伙伴家里,他竟然还睡的正酣,摇了几下还是不愿起来。他说天太冷让我先走,我怅然若失,从此以后基本都是一个人去学校,基本不再找同伴一起了。

本来我就有丢三落四的毛病。年龄大了,更容易忘事,近几年的事,经常记不起来。但小时候的事情,回忆起来却历历在目,宛如昨天发生的。

虽然不常回老家,但因为有同学在村里中学小学教书,可以经常看到他们发的朋友圈里面的照片:现代化的教学楼,崭新的课桌椅,也有统一的校服。一切看起来高大上,和城里比并不差。

原来教我们的老师大都已退休,现在学校里的老师也不是原来的民办老师了,他们都是正规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,他们中的骨干是最早毕业的一批师范生。在他们的学生时代,他们是最会读书的一批人,他们从小就有很好的天赋,还有勤奋自律的习惯。

30几年前的中国,当时毕业就能有工作,吃“商品粮”,而且不需要学费,甚至上学还有生活费补贴,这对广大农村的家庭和孩子是有极大地诱惑力的。以他们的学习天赋和勤奋自律精神,以当时的师范生选拔比例,他们完全可以上完高中后考一个211甚至985大学,而他们为了早日减轻家庭负担选择了去师范学校。

长远看这是他们做出了牺牲,当时是为家庭,后来实际上是为了教育,直到现在他们的工资收入并不太高,和他们的努力付出并不是非常的成比例。但他们还是无怨无悔的扎根基层,默默奉献于乡村教育,这也是乡村教育的幸运,正是他们的努力让我们乡村的孩子用最小的成本得到了最好的教育。

“现在,我们的孩子再也不用“跺脚取暖”这是我们几代人努力奋斗的结果。

现在给孩子们讲过去的事情他们如同听天书,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。这变化发生在千家万户,这变化也悄悄地发生在兰考老家。

孩子们认为我们小时候的事情不可思议,和现在生活学习条件的差别恍若隔世。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成果,也是我们这几代人努力奋斗的成果,让人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。

文章分类
文章推荐